众所周知,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加速发展。
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别是随着算法、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不断向各领域进行溢出渗透,带动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智能时代。
如今的新生代,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几乎都是伴随着电子设备成长起来的。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信息化教育几乎是不可回避的。
如果他们只会在这些设备上玩游戏看动画,无法利用这些设备创造点什么,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数字原住民”,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 “数字消费者”。
芬兰的前教育部长曾说过:“在未来,如果你的孩子懂编程,他就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如果他不懂,他只是使用者。”
从目前的经济驱动力来看,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经济、金融、医疗、教育,甚至是政府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
就像之前的英语、数学学科一样,计算机科学已经不再是一门只是服务于应用的学科。
我国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
谈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互赋能发展,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科技伦理不能忽视。
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
AI并非要取代人,而是应当与人结合,共同为教育赋能。教育永远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传递。
我们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在适应变革的同时,必须要尊重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关注个性化、多样化和适应性的学习。
更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伦理和安全等方面的挑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