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哪些是孩子需要自己去考虑想办法解决、并且处理的,是有些家长会忽略的问题,往往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总会“亲力亲为”帮孩子解决困难。
久而久之,当孩子再次遇到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思考,把解决问题都寄托在了爸爸妈妈身上。看似在帮助孩子,长此以往却“扼杀”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怎么解决问题也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而像这种时候,恰恰需要通过steam教育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01提前感受未来需求。
在STEAM教育里打下良好基础的孩子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会比其他孩子更强,因为他们可以凭借对科技的应用能力填补现有的供需缺口,在工作中也会承担更多职责的人选。
可以预见,未来的雇主将对这类孩子展现前所未有的需求,同样身上也会比别人肩负更多的责任,升迁机会也会比别人的概率大很多。
所以由此可见,让孩子提早接触STEAM教育,明显可以得到更多回报。
02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被允许表达意见,不仅仅是谈可接受的,安全的话题,而且要允许讨论、争论。这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意见的同时,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立即责怪孩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给孩子予以正确解决问题的提示。
那么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首先要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孩子受到鼓励之后,很明显开始喜欢上了思考,这样一来,孩子更愿意去积极主动思考,同时也可以达到父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0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引导孩子学会思考的基础。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求知欲的反映,也是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并且,孩子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连在一起的。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去嘲笑他,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去探索和思考的动力。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去应该努力激发他的好奇心,使孩子幼稚的好奇心演变为强烈的求知欲。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以确切、通俗易懂并且有条理地进行答复。这个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04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
父母向孩子提问,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情境,这样孩子也就能在这种思考情境中学会思考了。
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逛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和孩子一起阅读或是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和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总之,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让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才会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05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课程统整是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统整又常被称为课程综合化、课程整合。
毕竟,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人类知识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
从分科教学,到课程统整和推进综合课程的学习:
有利于消除孩子孤立地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有助于学生探寻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发现新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等等。
总结一下,STEAM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思维,强调用“不教”的方式去“教”孩子。
其实这样的“不教”比“教”更费时间和精力,感受到的效果相对来说也更“慢”,可就是在这样的“慢”中,孩子才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将知识理解、吸收、转化和迁移。
毕竟,在知识更迭如此迅速的现代,任何死知识都比不过一个活脑筋更管用。